在智慧水利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,水文监测数据作为流域治理的 “神经末梢”,与工程管理软件的深度融合,正打破传统水利工程管理的局限,为项目全周期管控提供精准数据支撑,推动水利工程从 “经验驱动” 向 “数据驱动” 转型。
一、融合必要性:破解传统水利管理数据割裂难题
传统水利工程中,水文监测与工程管理处于 “两张皮” 状态,难以形成管控合力。
(一)水文数据利用率低
水文站实时采集的水位、流量、降雨量等数据,多以独立报表形式呈现,无法直接对接工程管理系统,导致施工方案调整时,难以快速参考水文动态,易出现 “与水抢工期” 的被动情况。
(二)工程决策缺乏数据支撑
在堤坝加固、河道疏浚等关键环节,管理者往往依赖过往经验制定计划,未能结合实时水文数据预判风险,如暴雨来临前未及时调整施工进度,可能引发安全隐患。
二、融合实践:打造 “数据 + 管理” 智慧管控模式
工程管理软件与水文监测数据的深度融合,从施工调控、风险防控两方面实现突破。
(一)动态调整施工计划
软件将实时水文数据接入项目管理模块,当监测到降雨量超预警值时,系统自动推送停工建议,并同步调整后续施工工序。例如,某河道整治项目中,软件结合水位数据,提前 3 天优化清淤作业时间,避免设备被洪水浸泡。
(二)精准预警安全风险
通过建立水文 - 工程关联模型,软件可根据水位变化预判堤坝承受压力,当数据显示水位接近警戒值时,立即触发预警,同时联动施工团队启动防汛预案,调配沙袋、抽水设备等物资,保障工程安全。
三、未来展望:深化融合赋能智慧水利新发展
随着融合应用的不断成熟,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场景边界。一方面,软件可结合历史水文数据与 AI 算法,预测流域水文变化趋势,为工程前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;另一方面,通过 5G 技术实现水文数据实时传输与软件快速响应,构建 “监测 - 分析 - 决策 - 执行” 闭环,助力智慧水利建设迈向更高水平。
添加微信 获取更多干货